首日会晤落幕,中美双方持续对话长达5小时,特朗普坦言:中方立场相当坚定。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最新一轮中美经贸对话中,首日谈判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从午后持续至晚间八时。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在此次中美经贸谈判的间歇期间,记者们纷纷在出口处守候,期待获取采访机会。遗憾的是,无论是中方代表还是贝森特,双方均未在离开时停留片刻,而是迅速快速地离开了现场。图片[1]-首日会晤落幕,中美双方持续对话长达5小时,特朗普坦言:中方立场相当坚定。-春天资源分享网

此行为本身便暗示了某些含义:或许是因为谈判过程过于艰辛而心生倦怠,或是由于内容过于敏感而不便公开讨论。换句话说,无论是氛围还是议题,都显得相当紧张。需知,当前这轮谈判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时间节点——5月达成的中美“关税休战协议”将在8月12日到期,留给双方的谈判时间所剩无几。若双方未能达成一致,贸易战可能再次升级,全球供应链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毕竟,全球的矿产、芯片、稀土和原材料,哪一样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然而,美方也有其战略考量。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不讳:“我们希望评估协议执行情况,关键矿产必须确保流通。”显而易见,美方关注的焦点仍是稀土问题。尽管详细的会谈纪要尚未公布,但美方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已透露了一些信息。

关税问题自然是最核心的议题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问题,以及美方最关心的芬太尼问题——美方曾以中国“间接参与芬太尼原料流通”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了20%的特殊关税。我们对此表示不满,因为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将美国国内毒品问题归咎于他人,现在他们希望通过谈判降低这部分关税。

然而,美方表示,这20%的关税不会轻易取消。理由很简单:如果取消,对中国的关税将低于欧盟和日本,这在政治上难以自圆其说,白宫也不愿被指责“对中国过于软弱”,因此这20%的关税成为了博弈的关键点。在谈判过程中,远在苏格兰的特朗普也公开承认,中国态度强硬。这一言论释放出诸多信息。

“强硬”一词,特朗普并非首次提及。在其执政期间,每当谈及中国坚守立场、不易屈服于威胁时,他总会使用这一词汇。然而,此次特朗普的表达更为直接,他还补充道:“我们都很强硬,但很快将发生一些事情,我期待看到中国开放其市场。”此话初听之下似乎在期待某种进展,实则是对华施压的再次体现。

然而,中国方面此次并未退缩。《人民日报》在会谈前夕发表文章,明确表态:“诚意并非无原则的让步,磋商有其底线,合作有其原则。”外交部也重申,必须基于“平等、尊重、互惠”的原则进行谈判。这种立场实质上是对特朗普“交易主义”的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也意识到当前局势不宜过度施压。《金融时报》和彭博社的分析显示,美国近期已暂停部分对华科技出口限制,例如放松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限制。这种出口管制的放松显然是为了避免激怒中国,以便为贸易谈判争取时间。美国商务部还下令,近期不要轻易在中国问题上采取“过于强硬的举措”。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在权衡另一方面的利益。例如,美国原计划对芯片实施更严格的限制措施,但评估后发现,这种做法效果有限,因为中国拥有“稀土牌”作为反击手段。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底气更加充足,这也是为何此次会谈表面看似平和,但底线却比以往更为坚定。因为中国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而非特朗普频繁实施的“关税上调-谈判-再下调”的反复无常策略。

鉴于目前美国在议题安排上的做法,本次谈判可能难以迅速取得成效。从参与会谈的人员构成来看,目前主导中美对话的更多是倾向于务实的商业人士,而非强硬立场者。因此,不排除美国当前的举措是在为后续领导层会晤做准备,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是将贸易休战期延长。

然而,这并非坏事。即使双方只是保持休战状态,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市场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一提到“贸易战”三个字就全面下跌。如今,大家普遍认识到,中美之间虽有争执,但真要发生冲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本质上,这场谈判是双方在争夺时间和话语权。美国希望在中期选举前取得成果,特朗普总统更是期望在对中国的问题上采取“强硬中有谈判”的策略;而中国则力求避免陷入长期对抗,同时也要关注国内经济以及与俄罗斯和伊朗的关系。双方都希望争取主动,但又都不愿意首先破裂谈判。

当前的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双方既保持警惕,又不得不进行对话;存在分歧,同时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因此,瑞典的这次谈判既是一场策略较量,也是一次试探性的接触。随着第一天的会谈落下帷幕,根据既定计划,第二天的谈判将如期展开。至于最终的成果如何,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芝麻资源分享网

尔德资源分享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