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朱宁指出,购房并非真正的刚性需求,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在2027年触底。

普遍观点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呈现出止跌回稳的趋势,这一点大体上达成共识。然而,对于这一趋势何时能够实现,人们的看法却存在分歧。有人预测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止跌,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究竟哪种观点准确,还需时间的检验来揭晓。

在探讨市场趋势时,首先倾听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朱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家及副院长,在《经济大家说》栏目中分享了他的见解,这些观点值得深入探讨。

朱宁教授于2024年7月24日预测,未来房价预计将下跌20%-30%。尽管自去年9月起,一系列政策组合已使市场进入稳定状态,但近期市场再次呈现下滑趋势,这一预测已初步得到市场走势的证实。因此,他基本上维持了去年的判断,认为房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从长期视角来看,朱宁教授指出,人口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进程的放缓以及年轻人低欲望心态的兴起,正在推动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度调整。面对从“买房必涨”到“买房即亏”的显著观念转变,房地产市场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套房应当被视为消费品,而非投资品。

我还记得,在2025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分论坛上,朱宁教授分析称,全国房价预计还有10%-20%的下降空间,市场调整可能持续1-3年。

朱宁的观点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部分原因在于他先前对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准确预测:中国房价高估的根本原因在于“隐性担保”引发的“刚性兑付”预期。这种预期使得市场普遍坚信“房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进而推高了资产泡沫。

回顾过去,我们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担心房价下跌?不可能的,不允许下跌,开发商和地方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实际上,我们确实无法与那些人相比,我们输不起,市场的波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极大。

如今,人们购买房产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买房即能赚钱的幻想。许多人告诉我,他们不求房价大幅上涨,只希望房价能小幅下跌就足够了。现在,大多数购房者的需求都是出于刚需和改善性住房。

关于刚需,我曾指出,所谓的“真正刚需”其实是个伪命题,是开发商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如果真的存在刚需,那么在房价下跌时,人们就不会因为担心而犹豫不决。然而,这句话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经历过之后你会发现,这根本没用。即使你需要买房,也不是能买得起房的对象,这种需求是无效的。

关于这一点,朱民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明确指出,“住房是刚需”这一说法存在根本性错误,购房行为并非由必需品驱动的。他从不认同“刚需”这个概念,因为在经济学中,只讨论“有效需求”——即你买得起的那些需求。

图片[1]-经济学家朱宁指出,购房并非真正的刚性需求,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在2027年触底。-春天资源分享网

他提出,住房的核心价值应在于满足居住需求,而非作为投资手段或一种保值增值的资产。在过去的20年中,购置房产能带来收益,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这导致买房看似成为了必需品。然而,随着这些额外条件的改变,所谓的“必需品”属性也随之消失。

过去20年,人们为了买房不惜一切代价,如今这种心态已转变为迫切地想要出售房产。如何稳定并转变这种预期,成为房地产市场能否止跌回升的关键。

然而,现实情况是,过去正是这种氛围的营造,让人们普遍相信买房能够跨越社会阶层,实现财富增长。遗憾的是,当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时,往往是问题最容易暴露的时刻。这一切都隐藏在美好的谎言之下,被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上涨所掩盖,使我们陷入被动。那些愿意冒险、使用杠杆的人确实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回顾过去,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正是由于这种无序扩张的方式,最终积累了高达2万亿的巨额负债。

朱宁指出,尽管自2021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步入调整阶段,但尚未触底,预计将在2027年左右实现企稳回升。我国的情况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且政策调控启动较早。若考虑到调整期大约为10年,那么如果部分二、三线城市在2018至2019年间已达到峰值,那么这一调整过程可能将持续至2027年左右。

对于年轻人而言,在购房方面应与时俱进,摒弃过往的投机观念,转向消费观念。购房时需要重新审视哪些因素更为重要,并重新梳理购房的逻辑。如果不做出改变,可能会陷入旧思维的泥潭。

芝麻资源分享网

尔德资源分享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