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住持一职由印乐法师接任。

芝麻资源分享网

尔德资源分享网 图片[1]-少林寺住持一职由印乐法师接任。-春天资源分享网图片[2]-少林寺住持一职由印乐法师接任。-春天资源分享网

在1981年,一位名叫刘应成的16岁少年踏入寺庙,被赐予法号释永信。在众多永字辈的僧侣中,释永信的表现并不显得特别出众。他的师弟永福仅记得这位比他小一岁的师兄起初和大家一同劳作,后来便常伴行正方丈左右。

行正方丈在少林寺是一位传奇人物。时至今日,周边的村民仍满怀敬意地谈论这位已故多年的法师。他原本是当地村民,因家境贫寒,6岁时便被送入寺院。9岁开始劳作时,煤炭的碎屑溅入眼中,从此视力几乎丧失。尽管视力受损,但行正的记忆力却十分惊人,即便与别人交谈后十几年未见,他仍能精确地回忆起当时谈话的时间、地点,甚至细节。

除了超凡的记忆力,老方丈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前往登封县城时,他舍不得买三角五分的车票,一大清早就攀爬寺外的货车下山;出远门时,他会提前购买20多只烧饼,以备路上食用。他不愿住宿旅馆,常常选择睡在澡堂,甚至直接在火车站的躺椅上过夜。

由于行正失明,外出时必须有人陪同。释永信作为他的随从,与师父一同在火车站过夜,心里颇感尴尬。“车站人来人往,又冷又乱,我既不能坐也不能站,更不能睡,心里非常不舒服。”当年,北京的中国佛协附近有一家澡堂,洗澡和睡觉的总费用只需一块钱。行正每次去北京都会选择住在这里。几年下来,澡堂的工作人员都与他熟悉起来。

 

释永信的日常经历

释永信随行正法师前往北京,主要社交活动是争取政策支持。自1982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以来,少林功夫闻名遐迩,每天都有大量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千年古刹重焕生机。数据显示,1974年至1978年五年间,少林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电影上映后的1982年,游客量高达70余万人次。然而,少林寺并未从中获利,门票收入等管理权限均与寺无关。行正法师多次前往北京争取僧人管理寺庙,并收回门票经营权。

1985年,少林寺终于开始收取门票。释永信看到行正法师出门带的钱多了,以为这次可以让他住进旅馆。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北京,老方丈仍需找澡堂子。为了让师父住进旅馆,释永信告诉他澡堂子已经拆了。从那时起,行正法师才开始住旅馆。当时,少林寺每年的收入已有十几万元。

释永信随师父上京拜访各界人士,在此过程中,从地方到中央,结识了各级宗教部门的人。释永信逐渐成为寺院公认的社交高手,他感到师父对他很满意。

在过去的报道中,释永信于1987年行正法师圆寂后,继承衣钵成为少林寺主持,并在1999年升座方丈。然而,更准确的记录是:从1984年前后,行正法师因病无法亲自处理寺务,少林寺几位资深僧人和当地宗教、统战等部门组成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共同主持寺务。入选该委员会的僧人被称为“当家人”。行正法师圆寂后,释永信也成为“当家人”。直到1999年8月,经过当地市政府和佛协推荐,最终由国家宗教局和佛教协会认可,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新一任方丈。

行正法师圆寂后,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执掌少林寺近12年,现在寺中很少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方丈一职会有如此长时间的空缺。释永信在自传中解释道:“行政方丈圆寂时,少林寺与当地政府关系不佳,在佛教界地位不高,更重要的是我还很年轻,没有大的成就,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方丈……”然而,释永信并不担心这些,他坚信“只要自己认真做事,总会获得认可”。

他一直积极“做事”。早在1986年,释永信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少林慈幼院等机构。

这些机构成为他在社会上展示的平台,他几乎担任了其中所有最高领导职务。其中,最重要且最出名的是武僧团。这也是其他试图利用“少林寺”品牌的人无法复制和拿走的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