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烽火再燃,人民军队昂首迈向建军98载辉煌历程。
历经九十八载风雨,这支钢铁之师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披荆斩棘,谱写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丽史诗。
2027年,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建军百年的宏伟目标赫然在望。全军将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这条充满荣光与梦想的伟大征程中,他们正以昂扬的姿态,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一)
初夏时节,延安古城,王家坪革命旧址映入眼帘。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兵,踏着历史的足迹,踏上这片“寻根”之旅——
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凭借何种力量坚守初心,以何等信念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延安,整风运动的摇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坚定阵地。2024年6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若无政治上的革命性锻造,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伟大变革便无从谈起。”
“全军高级干部务必牢记初心使命,率先弘扬延安精神,率先加强革命性锻造,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广大官兵,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强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全军官兵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紧扣思想根子问题,深化思想整风,坚定不移地为强军伟业砥砺前行。
“历史,往往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清晰可见。”人民军队98年的征程中,深刻烙印着一个真理:政治建军,是我党我军的独特优势与生命线,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途径。
唯有思想上不断对齐,行动上才能步调一致。
回首2014年金秋——
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习主席亲自率领400多名军队高级指挥员,共进红米饭、南瓜汤,重温历史,寻根溯源。
从古田重整行装再出发,习主席引领人民军队,踏上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政治整训、一场浴火重生的伟大征程。
从古田到延安,十年“看齐”——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了人民军队,武装了一代军人,步调愈发整齐,步伐愈发坚定。
从古田到延安,十年“淬火”——清除军中之蠹,锤炼忠诚之纯,补充精神之钙,革除作风之弊,夯实打赢之基。
浴火古田,重整行装再出发;重回延安,面向未来开新局。
回顾人民军队98年的风雨征程,历史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整训越深入,队伍越纯洁,越坚强,战斗力越强。
近日,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全面肃清流毒影响,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的若干规定》。这是全面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以整风精神深入推进政治整训,在新起点上弘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政治干部队伍革命性锻造的重要举措。
站在建军98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习主席的率领下,人民军队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阔步迈向世界一流,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二)
2025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其影响力迅速席卷全球——9月3日的清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将迎来一场庄严而隆重的盛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80周年。
那十年前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同样引发了全世界的瞩目——
2015年9月3日,金秋九月,北京城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一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庆典在此隆重上演。新华社的镜头捕捉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记录下了查春明记者手中的瞬间。
同年,在纪念大会的庄严氛围中,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壮举标志着人民军队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两个月后,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改革”就此全面启动。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改革与创新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改革,既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更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如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征程已走过十年。历史的长河将永远铭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考”。
这是一场革故鼎新的攻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军队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打响了“三大战役”,以大刀阔斧之势,重塑政治纲纪、组织形态、斗争格局、建设布局和作风形象,体制焕新、结构焕新、格局焕新、面貌焕新。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奋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人民军队在改革的熔炉中砺剑,在斗争的洗礼中亮剑。
从常态化警巡东海到战巡南海,从绕岛巡航到边防斗争,再到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人民军队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灵活的战略策略和有力的军事行动,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国防新篇。
南海波涛之上,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的“飞豹”战鹰振翅高飞,穿梭于我国南海岛礁之间,留下一道道凌厉的航迹(摄于2017年3月19日,庞龙勋摄)。岁月如歌,护航使命,人民军队始终未曾缺席,其间的坚定与豪迈,犹如破浪之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钢铁意志与自信底气。
实战,是检验改革成果的试金石。从“联合利剑”的雷霆万钧,到“海峡雷霆”的震慑四方,从抗洪抢险的惊心动魄,到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人民军队的指挥体系日益精密,兵力投送能力节节攀升,其高效运转,见证了改革步伐的坚实与坚定。
东部战区圆满完成了环台岛战备警巡与“联合利剑”演习的使命,威严的歼-15舰载机犹如利箭破空,从海军山东舰腾空而起(摄于2023年4月9日,安妮摄)。在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战争形态不断演变的今天,军事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一支军队若欲稳居不败之地,改革势在必行,且改革步伐不能有丝毫懈怠。
2024年4月19日,北京八一大楼内,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的成立大会隆重召开。与此同时,战略支援部队的番号被撤销,军事航天部队与网络空间部队的领导管理关系亦相应调整。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庄严宣布:“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将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的军事力量体系。”
2025年5月15日,我军再次传来改革强音——中央军委宣布,将调整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兵种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等三所重要院校。
改革,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征程,唯有不断前进,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在这条强军之路上,我们已跋涉千山万水;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奋勇向前。
(三)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群充满好奇的暑期访京孩童驻足于南昌起义展台前,凝视着那把历经风雨的“汉阳造”。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探索之光,仿佛在追溯那段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艰难岁月。
而在遥远的万里之外,巴黎的航空展场上,中国新一代战鹰——歼-35A首次展翅海外,惊艳亮相。各国媒体记者的目光如同被磁铁吸引,纷纷聚焦于这款国产战机的身上。他们眼中流露出惊讶与赞叹,目睹着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之路上,迈出的坚定而坚实的步伐。
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布尔歇机场,第55届巴黎航展的盛况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场航空航天盛宴中,人们齐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展台,目光被歼-35A、歼-10CE等模型的雄姿所吸引。2025年6月17日的阳光,见证了这一刻的辉煌瞬间,也映照出新华社记者高静镜头下,两种目光的时空交织,共同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时代交响曲。
陆军,如同钢铁洪流,已迈入“合成时代”,其阵容之强,装备之新,令人瞩目;海军,扬帆远航,已步入“三航母时代”,其力量之盛,航程之远,震撼人心;空军,翱翔天际,已迈向“20时代”,其战鹰之锐,天空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而火箭军,东风家族不断壮大,其东风劲吹,国威远扬,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
这,不仅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人民军队战斗力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铿锵步伐。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人民军队的每一次装备升级,都如同星辰大海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见证着中国强军梦的日益实现。
2024年深秋的尾声,我国海军辽宁舰编队踏上了远海实战化训练的征程。在这波澜壮阔的航程中,辽宁舰与山东舰编队史无前例地携手同航,共同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双航母编队演练。新华社记者陈梦曦,用镜头捕捉了这一壮丽时刻。
“脚踏着祖国的坚实土地,肩负着民族的殷切期望,我们,是那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当军歌在岁月的长河中诞生,那激昂的歌词曾是民族与军队共同抵御外敌的怒吼;而如今,随着强军梦的步步实现,这歌声已然化作了一曲充满信心的铿锵誓言。
7月3日的清晨,我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荣耀访港。在航母那宽阔的飞行甲板上,700余名身着洁白军装的海军战士整齐列队,用四个雄壮的大字向世人宣告:“国安家好”,这不仅是对祖国安全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民族复兴的满怀信心。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军的骄傲——山东舰航母编队荣耀驶抵香港,其上英勇的官兵在飞行甲板上,整齐列队,以壮观的阵势,用行动谱写了一幅“国安家好”的深情画卷(无人机镜头捕捉)。新华社记者蒲海洋先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刻的辉煌。
未来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尖端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更仰赖于世界一流的军魂与军威。
在这个盛夏,新疆和田的“问勇路”上,鲜花烂漫,如同祖国对一位英雄士兵永恒的缅怀。
五年前,陈祥榕,这位年轻的战士,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英勇捐躯。部队的慰问队伍中,陈祥榕的母亲泪眼朦胧,她轻声问道:“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儿,在战斗的时刻,是否勇敢如昔?”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八个字,是陈祥榕战士生前的战斗宣言,也是无数中国军人心中最真挚的誓言。
那个夏天,喀喇昆仑的巍峨雪山,见证了这群无畏牺牲的勇士。他们跨越了不同的年代,却汇聚成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力量年轮”:有“70后”的团长祁发宝,有“80后”的营长陈红军,有“90后”的军士肖思远、王焯冉,更有“00后”的战士陈祥榕……
无论何时何地,为了人民,中国军人的选择始终如一。他们的勇敢,是天地可鉴的。
这个夏天,一张子弟兵的背影特写,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反响——在贵州榕江的抗洪救灾现场,武警战士马东昇和他的战友们,一次次弯腰奋力,将满载淤泥的车辆拉向安全地带。那被污泥染污的脊背,被千万网友尊称为“中国脊梁”。
网友评论:“这世界在变,但不变的是人民子弟兵那坚毅而统一的背影。”
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曾深情地发问:“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因为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今日,新时代的革命军人,以他们的勇敢无畏,一次次创造着新的荣光,向人民庄严宣告:你可以永远信赖,我们的子弟兵!
75年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杨根思将军带领战士们击退了美军八次猛攻。在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阵地。
不久前,“杨根思连”迎来了新一届年轻的士兵,他们将继承先辈的遗志,继续在保卫祖国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在战火硝烟的演练场上,陆军某合成旅的“杨根思连”步战车,如同蓄势待发的猛虎,在浓重的烟幕弹掩护下,发起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战斗冲锋(摄于2023年7月29日,新华社记者季鹏摄)。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如同激荡在军旗下的战鼓,再次回响在每一个战士的心中——“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向党宣誓,强军之志,吾辈担当。一支军队的强大,源于无数英勇无畏的士兵,源于无数坚如磐石的“我”。正是一群群默默奉献、无私无畏的共和国军人,用他们的平凡铸就了伟大,让世人坚信:
在这条充满荣耀与梦想的伟大征程上,人民军队如同破浪前行的巨轮,必将不断谱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篇章,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