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独生子女养育的12个真相
面对那些声称养一个孩子非常简单的父母,不妨向他们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1)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独生子女中成为“人生赢家”的比例更高。根据Goleman(1985)的研究,他们通常拥有更高的智商,并且在校学业表现更佳。他们不仅表达能力更强,而且更擅长与成人沟通(Blair,2013)。
2)独生子女更擅长逻辑思维和表达
独生子女无需与其他孩子争夺父母的关爱。由于与成人互动无干扰,他们通常更具表达力和成熟度。这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模式可能更逻辑、更有条理(Blair,2013)。由于主要在成人身边长大,他们在与人交流时更习惯于采取逻辑交流方式。他们无需应对手足的争吵,也擅长自娱自乐,总能找到有意义的事来打发独处的时间。
3)独生子女家庭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庭类型
即便没有政策背景,独生子女家庭也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家庭类型。根据Kelley(2007)的研究,过去三十年间,只生一个孩子的女性比例翻了一倍。事实上,一孩家庭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家庭统计数据(Hass,1999)。因此,独生子女并不另类,美国社会曾经的“我家只有一个孩子”的羞耻感已成为历史(Blair,2013)。如果希望孩子出生后生活能迅速回归正轨,只生一个孩子是最好的选择。一孩家庭也是相对“环保”的家庭形式,因为家长的数量多过子女,而现有的房屋大小可能已足够容纳所有的育儿装备。
4)独生子女行为偏差情况更严重
独生子女在两岁时行为偏差的表现会更加严重。这些行为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制衡力量。在多孩家庭中,当发生偏差行为时,其他孩子的容忍度比父母要低很多,兄弟姐妹们会迅速上场惩罚和制止“闹剧”,这些都有利于缓解正在发生的偏差行为。
5)独生子女受欺负时支持更单薄
独生子女在遭受欺负时,可能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更为有限。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独生子在学校遭受欺凌时,可能会缺少一个关键的依靠。英国经济与社会支持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兄弟姐妹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学校环境中,对遭受欺凌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支持(Hadfield 等人,2006年)。
尽管父母通常竭尽全力,为独生子提供与同龄人社交的丰富机会,但这种社交往往受到限制。这种社交通常是在成人的安排、限制和监督下进行的。
这表明孩子失去了在没有成人指定物品、传授社交技巧、寻找共享玩具和空间的情况下,学习建立自己“领地”技巧的机会(Blair,2013年),这种缺失可能直到青春期才能得到弥补(Zeher 和 Downey,2013年)。
(警告:我要报警了!)
6)独生子难以忍受“无序”状态
独生子往往难以忍受“无序”。当他们的生活中出现混乱时,成人通常会在场,几乎会立即恢复秩序。这意味着在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很少(几乎从未)经历过处理无序和混乱的情况,尤其是持续的混乱和无序。
当孩子发现自己处于混乱状态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他们会觉得生活失去了习惯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Blair,2013年)。
(错误示范)
7)独生子女的情商相对较低
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可能更具攻击性,更容易陷入冲突,友谊的持续时间也更短。他们发现自己难以与个性不同的人相处。
与多子女家庭长大的人相比,独生子女可能更缺乏同理心,不擅长安慰或帮助其他孩子,也更难尊重他人的财产,不擅长应对压力。简而言之,他们的情商相对较低(Downey 和 Condron,2004年)。
(忍受内心的轻蔑)
8)独生子女的离婚率更高,结婚机会更低
独生子女成年后结婚的可能性较低。已婚的独生子女,离婚的可能性比有兄弟姐妹的成人更大(Bobbitt-Zeher 等人,2013年)。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更可能离婚。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离婚率是拥有2-4个孩子的女性的两倍(Falbo,1978年)。
如果父母离婚,独生子女的适应情况不如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应对父母离婚事件时,表现出了最严重的适应问题。
9)“空巢之痛”和“赡养难题”是两大风险若不幸至极,孩子过早离世,你将加入“失独家庭”的行列。据2005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失去子女的父母面临孤独感、重度抑郁症,以及自杀风险的高度风险(Stroebe等人,2005;Li等人,2005)。丧子夫妇的离婚率甚至高达正常水平的8倍(Lehman等人,1987)。在遭遇相同的丧子悲痛时,年长子女存活的夫妇离婚的可能性较低(Rogers等人,2008)。
此外,别忘了,除了死亡,还有其他形式的“失去”,在全球化浪潮中,移居海外的独生子女也会让父母承受“空巢之痛”(Brazier,2013)。另一方面,当父母年迈需要赡养时,独生子女将面临巨大的负担,不均衡的家庭比例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地理流动性和职场表现(Rainer和Siedler,2005)。
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孩子会自然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由于独生子女在童年时期周围往往是各方面都很出色且受到赞赏的大人,这使得孩子会将这些“完美成人”作为自己的参照(Blair,2013)。因此,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他们更倾向于实际、明智地行事,力求全面而熟练地完成任务。(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独生子女也承受了更多的“原生家庭”印记。在没有其他子女分散亲子联结强度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密切关注,包括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天赋、弱点、成就。父母的所有忧虑、希望和梦想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Adams,2011)。“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些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可能会感到压力巨大、过度保护,最严重的是,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或父母的真诚,独生子女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子女更容易感到自己是在为父母而活,而非为自己(Blair,2013)。
独生子女的平均身高较高,但也更容易成为胖子。事实上,独生子女的身份被认为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Wang等人,2007;Padez等人,2005;Pearce等人,2009;Winkinson,1977)。在分析全球平均身高数据时,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平均身高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双胞胎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身高普遍高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同龄人(根据Lawson和Mace,2008年的研究)。
以下是对养育独生子女的12个关键点进行总结,以下是重点内容:
以下是养育多子女家庭的10个关键点
(在繁忙而辛苦的一天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所牺牲的是:性和睡眠!)
1)双胞胎是美国最受欢迎和普遍的家庭结构
数字“2”是一个神奇的幸福临界点。双胞胎家庭是当前最受欢迎和普遍的家庭结构(根据Frejka等人,2008年的研究)。然而,2014年针对英国和德国父母的追踪调查显示,拥有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的幸福感会下降,而压力水平则会上升(Myrskylä和Margolis,2014年的研究)。双胞胎家庭的“1:1”比例被认为是保持高幸福指数的关键,因为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更容易找到彼此的“支持者”(Singer,2011年的研究)。由于双胞胎家庭的普遍性和高比例,美国大多数餐馆、航班、主题公园等设施都特别设计来满足这种“两个成人,两个孩子”的家庭模式。
2)双胞胎家庭的孩子特质更互补
在双胞胎家庭中,年长的孩子通常扮演“照顾者”的角色,而年幼的孩子则扮演“宝宝”的角色,他们的特质相互补充。有组织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大孩子希望有照顾和“教导”的对象,而顽皮、依赖性更强的二宝则可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Blair,2013年的研究)。当“兄弟姐妹间的冲突”发生时,不会出现“二(多)对一”的情况,父母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的互动关系,以及孩子如何通过彼此的关系互相学习和成长。
3)双胞胎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胞胎家庭规模的优势将更加明显。研究表明,来自双胞胎家庭的人对手足关系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尤其是在两个都是女孩的情况下(Spitze和Trent,2006年的研究)。
4)孩子数量越多,养育过程越混乱
孩子越多,养育过程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