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阎志鹏教授,在养老金融访谈栏目中,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养老规划,应从孩提时代便着手布局。他以三胞胎的假设故事为引,揭示在每年定期投入1万元、年化收益8%的条件下,不同起步年龄所造成的显著差异。
“倘若从10岁起步,连续存入6年,待到65岁,账户余额将高达344万元;若16岁起步,连续存9年,最终账户余额约为293万元;而若25岁才开始,即便连续存40年,账户余额也不过280万元。”阎志鹏教授在节目中如此阐述。
01
复利魔法的时光魔杖
阎志鹏教授所提出的核心观点,被形象地称为“时间杠杆”——借助复利效应,在长期积累中实现指数级增长。他将养老规划比喻为一场马拉松,起跑时间的早晚,将决定最终的胜利。
他的理论依据如下:每提前6年储蓄,在相同的年化收益假设下,最终财富积累量可提升超过17%。在阎教授的模型中,10岁开始储蓄的人,仅需投入6万元本金,而25岁开始的人则需要投入40万元本金,最终结果却远逊前者。
基于这一发现,阎教授提出了分年龄段的投资策略。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他建议高比例配置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利用较长的投资周期博取更高收益。(但在此提醒,投资需谨慎)
阎志鹏教授在节目中如此比喻:“20多岁犹如春天播种,此时投资权益类资产,如同为种子施加了强效肥料,未来收益必将如同火箭般飙升。”
对于30多岁的人群,阎教授则推荐“30元法则”——即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如此一年便能积累1万元。按照8%的复利计算,坚持30年,最终可积累137.2万元。这一方法被网友戏称为“奶茶自由终结者”。
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策略则转向保守:计算养老金缺口,降低权益资产比例,补充商业保险并预留应急资金。
02
理想模型遭遇现实挑战
当这一理论进入公共讨论领域,立即引发了广泛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实际可行性、收益率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冲突。当然,还有年轻人能否存住钱的疑虑。毕竟,如今许多年轻人都有超前消费的习惯,挣的工资都不够花,更别提存钱。
质疑之声,直指阎教授理论中10岁儿童的“养老储蓄”来源问题。显然,十岁的儿童是没有赚钱能力的。
“十岁的孩子哪来的钱存养老?”一位江苏网友在评论区质疑。现实是,儿童的储蓄完全依赖父母,而普通家庭面临教育、医疗、住房等刚性支出,额外的养老储蓄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在这番直言不讳的评论中,一位网友道出了众多家庭的隐痛:“时下,养育一个孩子已让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更遑论三孩之重。这等规划,莫非是为富人量身定制的吗?”
此言一出,便如投石入水,激起层层涟漪。数据似乎也在为其佐证: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不过3.13万元,若一个10岁孩童每年存下1万元,便已占去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2%,其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然而,争议的焦点尚在于那看似诱人的8%年化收益率。山东网友的疑惑,如同众多人的心声:“年利率8%,这世道,还有何事能与此等收益相提并论?”当前,银行理财、存款利率普遍低迷,权益类投资若要实现8%的年化收益,无疑需要承担极高的风险。
财经博主老李也忍不住吐槽:“我投身投资领域已有十年,年化收益能稳定在5%便已心满意足。8%?那简直是要日日盘踞于股市,祈祷天无绝人之路,方能幸免于难。”数据显示,近五年,沪深300指数年化波动率高达21.7%,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让普通家庭难以持续收获稳定的高收益。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2022年,超过12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底线,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亏损更是高达25%。这不禁让人深思,在价值观层面,将儿童视为养老储蓄的工具,被指责为“剥夺童年幸福感”,亦被视为将社会养老压力转嫁于家庭与个人。
当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44%,在“未富先老”与“少子化”的双重压力下,个人养老储备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这一议题,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深思。
“社保之问,如同一道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深沟,激起了京城网友的连番诘问:社保在手,养老之责,何以又落至父母肩头?年轻人步入职场,社保之途,又将如何续写?社保,这曾经视为护身符的保障,是否还需坚守其位?”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裂痕,财经界智者们纷纷抛出切实可行的替代之策。他们希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为普通家庭描绘一条切实可行的养老规划之路。
分阶段的策略调整,已成为共识。在青涩的青少年时代(10-20岁),财商教育应是重中之重,而非强制养老储蓄。通过“小小金融家”等银行活动,培育孩子们的金钱观。步入成年初期(25-30岁),则应开始实施强制储蓄,将工资的10%-20%纳入囊中,优先选择货币基金、国债等稳健的投资工具。
阎教授的“30元法则”引发热议,有专家建议,不妨以更为保守的收益率(4%-5%)进行测算。每日存下30元,年累1万元,以4%的复利计算,30年后可积累约56万元——虽不及原模型的137万,却更贴近市场的真实情况。
政策工具的运用亦被提上议程。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可存1.2万元,并享受税收优惠,相当于为养老资金打上了九折;商业养老保险、房产反向抵押等,也成为可考虑的选项。有网友戏谑道:“原来,‘国家福利’竟是如此靠谱的‘理财产品’。”
然而,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在个体层面,普通家庭承受着房价、教育、医疗的重压,储蓄空间被无情挤压。70%的家庭,每月房贷便占据了收入的40%以上,将一个孩子培养至大学毕业,平均需耗费20-50万元。
“月薪1.5万,扣除房贷、奶粉钱、生活费,每月能存下3000元已属不易。以这样的速度,65岁时顶多存下100万,能否请得起护工,都成了未知数。”一位30岁的程序员如是计算,道出了无数家庭的普遍困境。
在社会层面,养老金替代率降至40%,老龄化趋势加剧(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8%),养老压力持续攀升。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个人努力与社会制度的协同,如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控制房价、降低医疗成本等。
阎教授的复利模型,在数学上无懈可击,却忽略了普通家庭的经济现实与市场环境。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养老规划,并非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需要贴近生活的温度去考量。”
因此,养老规划的实质,并非单纯的数学游戏。一位北京的网友在评论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矛盾:“孩子的钱,源自父母;社保在身,养老之责,为何又要转嫁于父母?”这场争论,揭示了中国养老问题的复杂性——当养老金替代率从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44%,当普通家庭的年存款仅限于1-3万元,复利公式似乎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