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防汛策略:无人机与船只协同作战新篇章

图片[1]-创新防汛策略:无人机与船只协同作战新篇章-春天资源分享网

“小川小川,启动无人船,开启涪江测流之旅。”

“明白,任务执行,一切顺利。”

语音的指令在桂花水文站的船坞内回荡,伴随着低沉的轰鸣,船坞升降机缓缓下沉,直至水面。翠绿色的无人船,宛如一尾灵动游鱼,悄无声息地滑出机舱,融入涪江的怀抱。而那高悬于天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宛如一把指南针,为它指引着自动巡测的航向。

仅仅十余分钟,无人船便已完成涪江干流约300米宽的全面扫描,流速、水下断面等关键数据如同流水般实时涌向测控中心的数据库,经过一番分析整理,流量、大断面、水面流速系数等成果便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天空中传来一阵嗡嗡的鸣声,那是无人机的身影在空中划过。它如同鹰隼般翱翔,搭载的电波流速仪则像一双锐利的“透视眼”,精准捕捉着预设垂线的水面流速,并将数据准确无误地回传至测控中心。借助无人船提供的大断面、水面流速系数成果,无人机助力完成流量分析计算,为洪水期间的测流精度提供有力保障。

“盛夏将至,‘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已然来临,无人机、无人船等‘黑科技’的登场,无疑将为我们的预警抢险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防汛抗洪变得更加‘智慧’。”遂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文建设室负责人周祥自豪地介绍道。当洪水汹涌,无人船难以施展时,无人机便迅速接替,而在超标准洪水或恶劣天气中,侧扫雷达也能实时监测水流速度。多传感器在智慧中枢的调度下,无缝协作,共同织就了一张立体监测网络。

无人船搭载的ADCP向河底发射声波脉冲,精准绘制流速分布图谱;无人机配备的电波流速仪和侧扫雷达则通过非接触方式感知水流。它们共同突破了传统测量方式的局限,无需再为300米宽的河道架设缆道,更无需在低水与高洪期人工切换测量模式。单次测流时间从传统的1至2小时缩短至10至30分钟,超标准洪水监测响应速度更是提升了60%。

“四川省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河宽往往宽广数百至上千米,加之梯级电站的建设,河道多处于库区,流量测报的难度不言而喻。”周祥继续说道,“传统水文站主要依靠缆道测流,缆道跨度大,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且存在一定的作业安全风险。同时,在低枯水、中高水时期,需要人工采用多种设备、不同方式切换监测,单次测流历时较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水文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创新探索,应用新型水文测报方式。2024年9月,遂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联合船山区水利局,落实《水利部关于推进水利工程配套水文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涪江右岸桂花镇堤防工程配套建设了桂花水文站,为水文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这片智慧的沃土上,无人机与船艇巧妙地交织出一幅协同作战的壮丽画卷。人民网记者王波以敏锐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一创新时刻。

桂花水文站,这座全国水文监测领域的先锋,率先引进并应用了新型无人船与机联动全变幅测报技术。这座水文站,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精心打造了测洪标准百年一遇的杰作。它以ADCP、电波流速仪、侧扫雷达为眼,无人机与无人船为翼,凭借低中高不同水位级的细致分析,在控制中心的精准调度下,自动切换测验方式,犹如一台精密的仪器,精准捕捉着水文变化的每一个细微波动。

水文站配套的智慧大脑测控中心、船坞升降机、无人机巢等设施,犹如一位全能的管家,不仅让无人船与无人机能够自如地巡测与回收充电,更有效破解了低、中、高水及超标准洪水全变幅全自动测报的难题,实现了“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全天候”的无人测报梦想。

“船、机联动全变幅测报技术,如同一条纽带,将传统测流方式的短板一一弥补。它以多设备协同作战,智能化管理的智慧,为水深0.5米以上的河道水文监测开辟了新天地。这不仅仅是一种高效、智能、安全的水文监测新方式,更是一场行业内的革命,极大地提升了水文监测和管理的效率和科技水平,具有无可比拟的示范意义。”遂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道。

桂花水文站,经过半年的试运行,百余次自动测流的成功验证了其可靠性,数据有效率高达95%以上。它,正以崭新的姿态,引领着水文监测的未来,书写着科技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www.uctravo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