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手挥毫泼墨,推出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此征求社会各界的热烈反馈。
《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在这份《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曾经引起部分用户争议的“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规定,已经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机构需全面开展尽职调查,细致登记客户身份信息,并妥善保存证件复印件。这一变化,无疑为用户隐私保护与存取款便利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为和谐的桥梁。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曾圣钧,对《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这份《管理办法》不仅更具系统性和穿透力,其适用范围也得以扩大,关注点更是覆盖了整个服务周期。它与《反洗钱法》的紧密结合,为2025年即将实施的《反洗钱法》提供了细致的操作指南,尤其是在高风险客户的尽职调查方面,措施更加具体明确。
在客户体验与隐私保护之间,如何寻求平衡,成为了金融机构亟待破解的难题。融孚反洗钱与支付监管法律研究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金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银行需要在“合规底线”与“体验温度”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通过技术革新替代人工操作,实现精准分级,减少无效打扰,并通过透明沟通消除用户的隐私焦虑,最终实现“反洗钱合规不打折,客户体验不降级,隐私保护不松懈”的三重目标。
曾圣钧也提出了银行在平衡反洗钱尽职调查与客户体验、隐私保护方面的可行路径。首先,优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实施分层管理策略。例如,对低风险客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客户加强调查,避免“一刀切”影响多数用户体验。其次,广泛运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环节,如开发手机银行“信息更新”功能,让客户便捷地完成信息更新,从而在反洗钱合规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模块,犹如一道便捷的桥梁,让客户得以轻松在线上传证明文件,实时获取核验反馈,有效缩短了线下漫长的排队等待时光。而在此背后,还有一道坚实的防线——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采集与业务紧密相关的信息,将客户隐私保护做到极致。
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金融机构在跨境业务合规管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法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以电子化手段高质量保存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期限至少10年。金融机构需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这不仅是对信息保存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
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采取必要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确保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完整、准确保存,防止信息缺失、损毁,避免泄露。同时,金融机构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能够重现和追溯每笔交易,并在授权情况下向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提供客户尽职调查信息和交易记录,以支持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在短期内推高银行合规成本,包括系统升级、人力投入和第三方数据采购。然而,长远来看,标准化与智能化将有效降低人工误差,减少违规风险,使合规成本趋于稳定。
曾圣钧表示:“新规实施后,银行合规成本将阶段性上升,涉及技术系统升级、人力投入、第三方数据采购等方面。但长远来看,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智能化工具,人工操作误差将降低,违规风险也将减少,合规成本将逐步稳定。”
金鹏指出:“新规对银行合规成本的影响是短期增支,长期增效。推动银行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风控’,通过技术赋能和流程升级,在确保信息真实、防范虚报的同时,最终实现‘合规成本至风险收益’的正向循环。”
展望未来,《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落地实施后,金融机构将面临哪些挑战?曾圣钧认为,银行面临的技术与合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升级系统以支撑新的管理要求,对银行的技术投入和数据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规则细化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对“高风险客户”的界定和分级管理需制定更具体的内部流程;三是跨境业务的合规管理难度可能增加,若客户涉及境外关联方,需符合国际反洗钱标准与国内新规的双重要求,避免合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