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至,炎炎夏日来临,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

 

今日(2025年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斗柄指向辛,太阳黄经达到105度,标志着“小暑”节气的到来。虽然名为“小热”,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直至大暑,我们将迎来一年中最闷热难耐的“三伏天”。

小暑期间,天气特点是“热浪夹湿气”,空气潮湿,黏稠,人体容易感到气力不足,浑身无力,困倦不堪。

许多人在夏天会感到“虚”,即便没有生病,也总是感到乏力、提不起精神。中医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暑热伤津耗气:高温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汗液(津液)丢失过多,随之“气”也被消耗,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慌气短、精力不济等症状。

2. 湿邪困阻脾胃:天气炎热时,人体阳气应向外发散,但脾胃却处于相对“虚寒”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脾胃功能减弱)。湿气过重会阻碍脾胃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不适。此时,脾胃的关键不在于“大补”,而在于“祛湿醒脾”。

小暑养生,核心在于化解湿热,保护脾胃。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安全度过夏天:

1. 智慧饮汤补水:可以选择温和滋养的汤品,如黄牛肉(普通牛肉)性质平和,中医古籍记载其有“养脾胃气”的作用,对夏天常见的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有一定调养价值。烹饪时加入几片陈皮,有助于理气消食解腻,更适合夏日脾胃。(注意:消化较弱者不宜过量或煎炸,炖煮软烂更佳)

2. 及时补充津液:出汗多时,务必主动补水。绿豆汤(清热解毒)、酸梅汤(生津止渴)、乌梅瑰荷饮(含乌梅、薄荷、玫瑰等,酸甜解郁兼养阴)、淡竹叶茅根水(清热除烦)都是不错的选择。温开水是基础,避免过度贪凉!

3. 疲惫湿重时:可以选择五指毛桃(岭南常用食材,民间认为其性平,有健脾祛湿之效)煮水喝,带淡淡椰香,常与茯苓配伍增强祛湿作用。熬夜后恢复期,搭配少量西洋参煮水可能有助于补气养阴。

4. 起居情志需平和:心静自然凉,午休养心神:暑热易扰心神,导致烦躁不安,更耗气血。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中午是养心的好时机,哪怕闭目养神静坐15分钟,或小憩片刻,让心神安定下来,有助于恢复精力,应对下午。

5. 顺应天时,早起忌熬夜:夏季昼长,建议早晨太阳刚出不久,气温相对宜人时适度活动,如快走、散步,微微发汗可振奋阳气,改善倦怠感。务必避免熬夜!夏季本身消耗较大,熬夜易加剧阴虚火旺、助长内湿,保证充足睡眠是为身体高效节能。

6. 巧用环境“避伤阳”:晨间温和日晒……避免全天候遮挡阳光,宜选择在早上7至9点阳光温和时,晒晒背部(督脉所在区域),持续10至15分钟,感受温暖渗透。若晒后出现心烦、口渴等不适,可能是体质偏热的表现,应暂停晒太阳,并注重养阴生津。

必须小心饮用冷饮!以下两种饮品需特别警惕:

凉茶:

性质偏寒,通常用于清除体内“实火”(例如大量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后引发的急性上火)。多数现代人可能存在“虚火”或“郁火”,常伴有疲劳、怕冷、上热下寒等问题,长期过量饮用凉茶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加剧寒湿,反而可能引发反复上火或久治不愈。饮用前需辨明体质,不宜将其作为日常保健饮品。

冰镇碳酸饮料(如可乐):

冰寒刺激首先会伤害脾胃阳气,导致其运化功能异常。饮料中高压溶解的二氧化碳在胃里释放,产生胀气,过度消耗胃的能量,并可能干扰身体气机的畅通。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胃胀、反酸、消化不良等问题。解渴时应首选温和的饮品。

小暑是“冬病夏调”的良机:

外界阳气充沛,身体毛孔张开,是利用自然力量调理体内积寒旧疾的好时机(以“温通”为原则),但具体方法(如艾灸、贴敷)需在专业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总结:

小暑时节,关键在于调和气机、消除湿热、保护脾胃。饮食上要温和适度(避免贪凉,忌食肥甘厚腻)、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这样才能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中医##中医可信吗##中医来了#

图片[1]-小暑已至,炎炎夏日来临,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春天资源分享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