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潮中,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一枝独秀的主导产业,一触即发的地缘风云,乃至国家战略的微妙调整,皆能引发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当关税战、产业革命、内循环等巨浪袭来,哪些城市能稳扎稳打,逆流而上?哪些城市却在这波涛汹涌中迷失了方向?
01
GDP的荣光与阴影:TOP50城市谁主沉浮?
让我们聚焦2025年上半年,一窥主要城市GDP的风云变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究竟是谁在奋勇争先,谁又在暗自神伤?
综观全局,十强城市的格局依旧稳固,但广州如破茧之蝶,开始展现出强劲的反弹势头,与重庆的差距逐渐弥合。与此同时,杭州对武汉的领先优势更是水到渠成,势不可挡。
在迈向万亿的征途中,宁波一骑绝尘,超越天津,而青岛则紧随其后,与天津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两座城市与十强城市中的守门员南京,距离也在逐步缩短,未来谁将成为第10城的悬念,令人翘首以待。
在四大小省会中,济南、福州、合肥、西安之间的差距尚未出现质的飞跃,几座城市的竞争依旧胶着,悬念迭起。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否,将决定着它们未来的命运。
TOP30城市中,温州、大连、徐州有望在今明两年跃上万亿的台阶,其中温州或许将率先破局。
TOP50城市中,榆林、鄂尔多斯这两颗曾经的增长新星,却罕见地出现了名义负增长,昔日狂飙之势不复存在,鄂尔多斯更是退出了50强的行列。
需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及的名义增量、名义增速,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增长态势。这是因为,未扣除经济普查等因素的影响。
回顾历史,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开展,新设的虚拟租金,导致各大城市的GDP普遍出现上调,个别城市更是增幅数千亿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鉴于各地市尚未揭晓季度GDP的普查结果,我们只得采取“先核后核”的谨慎策略,这也使得名义增量普遍存在高估之嫌。
以上海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名义增量(包含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竟高达3876亿元之巨。若剔除人口普查数据带来的调整因素,实际增量实则缩水至1156亿元。其他城市亦然,情形大同小异。
然而,国家与省级层面的季度普查数据已悉数揭晓。在《GDP增长第一省,又变了》一文中,我们洞察到各省的名义增速普遍逊于实际增速,这恰是“通胀平减指数为负”现象的直观体现。所谓通胀平减指数,实则揭示了PPI(工业品价格)与CPI(消费品价格)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因此,各大城市的真实名义增速,大体上难以超越实际增速。尤其在工业价格波动剧烈的资源型城市与工业重镇,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之间的鸿沟更为显著。
02
广州,这座繁华都市,终于迎来了触底反弹的曙光。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报表中,广州GDP达到了1.5万亿元的惊人规模,同比增长3.8%,相较于一季度的增长势头,更是提升了0.8个百分点,宛如一条蓄势待发的V型曲线,正式开启了其强劲反弹的征程。
不得不提,经过数个季度的蛰伏,广州的“外贸、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再度扬帆起航,全线飘红。其中,工业增速更是阔别四个季度后终于重拾升势,展现出勃勃生机。
回顾过去数年,广州的两大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持续的调整与变革后,曾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在这场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广州并未沉沦,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事实上,广州的产业版图远不止于此。除了这两大支柱产业外,广州的其他产业同样表现出色,各领风骚。
在消费驱动方面,广州上半年同比增长5.9%,领先全省2.4个百分点,领跑于全国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彰显出广州强大的消费潜力与市场活力。
在外贸领域,广州上半年出口同比激增25.2%,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尽管其中不乏抢出口、抢转口的因素,但广州外贸的韧性与活力依然不容小觑,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的产业版图上,广州虽仍受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阴霾笼罩,但新能源汽车如同破晓的曙光,正蓄势待发。而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赛道,更是如同骏马奔腾,领跑群雄。这一趋势,透过主要工业品产量的亮眼数据便一目了然。
回顾《第四次城市大洗牌》中的论述,我们曾预见未来将主导万亿级市场的三大产业: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广州在这三大产业中并未掉队,反而在传统燃油车巨轮难以转身之际,小鹏汽车等新兴势力如同锐箭离弦,发展势头迅猛。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州更是勇立潮头,正逐步构建起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广汽飞行汽车等龙头企业纷纷汇聚于此,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广州的产业蓝图。
03
至于人工智能,广州更是凭借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双重优势,占据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宝座。无人驾驶领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AI巨头更是各领风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诚然,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壮大,需要时间的积淀,但这已足以证明,广州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拥抱变革,主动求变。
广州何时能再次跃升至GDP第四城之位?我们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至于南京、天津、宁波、青岛,谁是未来第10城的黑马?自2020年南京首次突破重围,超越天津,跻身全国第10城,这一话题便年年成为热议的焦点。起初的竞争者天津,如今已换成了宁波和青岛,而宁波与南京的距离,似乎只差一步之遥。
目前,宁波稳居第11城的位置,自去年GDP超越天津后,今年上半年的领先优势更是进一步扩大。这场城市间的经济马拉松,谁将笑到最后,仍是个未知数,令人期待。
与此同时,青岛,这座北方第三城的璀璨明珠,正悄然缩小与天津的差距,未来有望跃居北方第二城的宝座,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宁波的飞速发展,犹如一匹黑马,其背后蕴藏着双重的动力源泉,却也伴随着一丝丝不确定的涟漪。
首先,宁波舟山港,这座中国货物吞吐量之冠、集装箱吞吐量亚军的大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宁波注入了强大的外贸活力,使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其次,宁波民营经济的顽强生命力,以及众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崛起,共同构筑了宁波制造业的坚实基石。据统计,宁波已累计培育出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这一数字超越了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之最。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在关税战的阴影下,宁波对外依存度高达80%,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二,仅次于金华、深圳、东莞、厦门、苏州。这不禁让人担忧:在全球化浪潮中,宁波能否驾驭风浪,稳居外贸强市的宝座?
当前,关税战的硝烟虽暂歇,其冲击力却未及预期般猛烈,然而,悬而未决的局势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外贸的海洋注定难以风平浪静。
在这波涛汹涌的外贸浪潮中,沿海经济重镇的坚韧与智慧,成为检验所有城市共赴难关的试金石。
04
人均GDP的璀璨明珠,为何黯然失色?
榆林与鄂尔多斯,这两颗闪耀的明星城市,其名义GDP不约而同地陷入负增长,增速更是大幅落后于实际步伐。
作为当之无愧的“煤都”,榆林与鄂尔多斯在原煤产量上稳居全国前二,煤炭产业成为其经济支柱的定海神针。
煤炭,这黑金之经济,产量庞大,产值惊人,轻而易举便能推动GDP的飞速增长,人均GDP也随之扶摇直上。
至2024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高达28.9万元,傲视群雄,位居全国之巅。榆林则以20.9万元的成绩,与京沪两大都市并肩前行。然而,在这耀眼的成绩背后,为何却出现了负增长的阴影?这无疑为这两座城市的未来之路,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迷雾。
然而,人均GDP并非等同于人均收入。采矿业的收入,更多地转化为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真正惠及普通劳动者的份额寥寥无几。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榆林、鄂尔多斯GDP犹如脱缰野马,迅猛飙升,洛阳、襄阳等城市在它们面前节节败退。其中,榆林更是跃升至中西部非省会城市GDP榜首。
然而,自去年以来,能源和工业品价格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今年上半年,动力煤价格更是跌至五年来的谷底,焦煤和焦炭价格创下八年新低。
这表明,即便两城煤炭产量持续攀升,但由于价格下滑,总收入必然受到影响,名义GDP增速难以达到预期。
产量的增长,我们可通过实际增速来衡量。而总收入的变化,则更接近于名义增速。产量增长,价格却收缩,名义增速自然难以与实际增速并肩。
这种状况,再次暴露出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弊端,一旦市场波动,经济便如同惊弓之鸟,难以自保。
因此,在“黑金经济”之外,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多元产业。榆林的煤化工产业,鄂尔多斯的光伏、风电产业,都承载着厚望。
不只是资源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亦然。面对未来愈发不确定的局势,培育多元产业,增强经济韧性,抵御外部风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