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暑期电影季,一部尚未上映的电影——《731》——意外地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截至8月1日,这部电影在猫眼平台上已有超过358万观众标记“想看”,而在淘票票上也有197万名观众表示期待,这一数字打破了售票平台历史上的“想看”记录。这些数据使得《731》毫无争议地登上了期待榜的首位,预示着它有可能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在此之前,制片方曾宣布计划于7月31日进行“全球预映”,这成为制片方的一个备选方案,以防电影无法全面上映。即便是“预映”这一说法,也足以激发观众的期待。许多观众一看到片名“731”,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7月31日,认为电影会在这一天上映。然而,7月31日到来时,电影并未如期推出。
实际上,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731》这个片名的数字并非代表一个特定的日期,而是一个代表鲜血与罪恶的番号。它指向的是一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最深重痕迹的部队——侵华日军“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也就是“满洲第731部队”。该部队由陆军军医中将石井四郎领导,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研究与实验基地,犯下了无数反人类罪行。
因此,《731》片名的深刻含义与“7月31日”这个日期并无直接联系。公众对“7.31上映”的强烈期待,主要是由于制片方之前的“预映”声明和片名数字的直观联想。
实际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最终未能如期进行“预映”?
同时,关于“731”,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731》电影的消失之谜-
针对《731》电影撤档的原因,网络上涌现了各种猜测,真相难以捉摸。「文娱春秋」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揭示其背后更接近事实的可能性。
传言一:内容尺度问题引发举报?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指出部分家长担心电影中血腥、残忍的镜头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伤害,因而发起举报和抵制,最终导致电影下架。
这一解释表面上看似合理。731部队的暴行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将其搬上银幕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不容小觑。然而,这一说法的致命弱点在于它始终停留在传闻层面,缺乏确凿证据的支持。
我们并未看到官方机构就此发布任何通告,也找不到参与举报的家长或团体。这种说法的来源多指向自媒体账号的推测和演绎。它们利用“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容易引起社会共鸣的话题,为电影的“消失”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且具煽动性的解释。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此类叙述易于传播,但也经不起细致推敲。
传言二:触及敏感题材未通过审查?
与此相比,第二种说法似乎更为深刻。
有自称看过试映的观众在网络上透露,电影的核心情节围绕一位日本731部队的实验人员,他在目睹了种种非人道罪行后,内心发生变化,最终“良心发现”,开始救助被用作实验的中国人。
如果这一情节为真,那么电影未能通过审查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
将一场由军国主义推动的、系统性的、具有明确种族灭绝性质的反人类罪行描绘成个人良心发现的救赎故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731部队的建立和运作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其成员是在国家意志的驱动下,有组织地参与了这场屠杀。
将如此沉重、复杂的历史用一个“坏人变好人”的戏剧化情节来概括,不仅会模糊罪恶的根源,削弱其体制性邪恶,还可能在客观上为加害者提供辩解的借口。有消息称,电影因此被认为“整体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未能通过审查。
尽管这一说法同样未经官方证实,但从逻辑和原则上看,它比“家长举报”的说法更深入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如何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保持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历史真实的严肃性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难题。
然而,“未过审查”的说法同样缺乏证据。考虑到其社交媒体账号仍然活跃,似乎并未出现重大问题。传言三:影片质量是否达标?
在考虑审查因素之外,电影作为商业产品的本质属性同样不容忽视。让我们关注到导演赵林山的作品,其过去的作品记录并不足以让观众对其产生信心。他执导的《铜雀台》(2012年)和《我的前任是极品》(2014年)在豆瓣电影平台上的评分分别是5.3和5.5,均未达到及格水平。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电影《731》最终撤档,是否仅仅因为外部因素,抑或是其艺术价值和叙事水平未能满足上映标准,片方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主动撤档,并以“择日再映”作为表面的借口?
这仅是一种推测。然而,它提出了一种较为平和,却更贴近产业逻辑的可能性。毕竟,一部电影的最终命运,除了题材的敏感性和审查的严格程度,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本身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