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奔驰品牌在我国各地4S店的“闭店潮”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了车主群体的广泛关注与焦虑。从首都北京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再到文化名城杭州和长兴,奔驰4S店的关闭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一个,涉及的经销商众多,甚至有传言称,奔驰计划在2025年全面关闭超过百家门店。这一波突如其来的“闭店潮”,不仅让车主们在售后服务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更将传统汽车销售服务体系中积弊已久的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80家奔驰4S店终止授权,涉及北京、上海、杭州等23个城市。许多车主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踏入曾经熟悉的门店,却发现人去楼空,展厅空荡,一片冷清,令人唏嘘不已。以上海松江的宝利德奔驰4S店为例,它在3月20日突然宣布停业,店内空无一人,车主张先生原本还有10次保养未使用,却无奈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闭店。类似的情况在杭州、长兴等地也屡见不鲜,宝利德集团旗下的多家奔驰4S店集中关停,让数百位车主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这场“闭店潮”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传统燃油车品牌构成了巨大冲击,奔驰2024年在我国的销量同比下滑7.3%,电动车销量更是暴跌23.1%。另一方面,奔驰此前激进扩张经销商网络,导致单店日均销量从2013年的6辆骤降至2025年的2.4辆,部分经销商甚至出现了亏损。此外,品牌战略调整、政策监管趋严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共同加剧了4S店的经营困境。
对于车主而言,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售后服务的断裂。许多车主习惯了在熟悉的4S店进行维修保养,如今却面临着“无门可寻”的尴尬局面。以重庆星顺奔驰4S店为例,它在7月11日突然宣布终止授权,留下数百名车主陷入“保养无门”的困境。这些车主购买的“终身保养”套餐,因合同条款中“仅限本店使用”的约定,在门店关闭后无法兑现。类似的情况在上海、杭州等地也时有发生,车主们不仅无法享受原厂保养服务,还可能面临额外费用或跨省维修的麻烦。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车主们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他们通过奔驰官方客服、12315投诉平台以及法律途径维权,要求经销商或品牌方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一些车主选择转向第三方维修店,如华胜、宝信等,这些专修店虽然配件价格较低,但服务质量也受到一定质疑。此外,也有车主加入维权群,共同商讨应对策略,试图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更多权益。在这场风波中,车主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维权精神,令人敬佩。然而,面对舆论的汹涌波涛,奔驰官方并未全然俯首认错,反而巧妙地将责任之球踢向了经销商一方。诸如宝利德集团旗下众多4S店纷纷闭店,奔驰官方客服竟以“服务由经销商独立销售”为由,建议消费者自行与经销商协商,此等“踢皮球”之举,激起了车主们满腔的愤懑。他们纷纷指责,品牌在面对经销商困境时,似乎并未履行其应有的监管职责。
长远来看,这场波及广泛的“关店潮”并非单纯的商业调整,更是一场对传统4S店模式的严峻考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传统燃油车品牌不得不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革新售后服务体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车时亦需擦亮双眼,精挑细选信誉卓著、资金实力雄厚的经销商,并严谨对待合同条款,以防陷入预付服务无法兑现的泥潭。
总而言之,奔驰4S店集体闭店事件,不仅揭示了经销商与厂商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更对消费者购车及售后服务提出了警醒。唯有借助法律武器,凝聚多方力量,方能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引领汽车行业向着更加健康、透明的未来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