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1日刊文,题目:少林禅院撤除多项收费举措,或引领国内寺庙转型非营利**
自释永信法师被查、新任住持印乐法师走马上任,我国媒体实地走访少林禅院,竟意外发现寺内昔日诸多为人所诟病的收费项目已悉数消失。曾令游客颇感不适的“平安香”“全家福香”等,如今难觅踪迹;昔日需付费扫码方可一窥的少林资料,现供游客随意翻阅;甚至那位曾接待过众多外宾、明星、企业的方丈室,也被铁皮围栏严密遮挡。
释永信法师被查的次日,即7月29日,少林寺管理处便宣布由印乐法师接替住持之位。据公开资料显示,印乐法师今年59岁,曾担任洛阳白马寺方丈长达20余年,在佛学界享有盛誉。接管白马寺后,印乐法师大力整顿寺风,成功将其打造成为“中原第一清修样板”;除门票之外,白马寺内更是商业气息全无。反观释永信法师,自1999年升任少林寺方丈以来,便着力构建起一座庞大的商业帝国。
过去二十年间,像少林寺这样通过商业化手段开拓收入的中国寺庙并非个例。据中国佛教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现存的3.26万座寺庙中,超过两成已被商业化,尤以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佛教文化盛行的省市为甚。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曾指出,寺庙承载着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按理应是纯净无染的非商业之地。官方启动对释永信一案的调查,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惩戒,更可能成为探讨寺庙经营问题、探索非营利模式的契机。姚教授预计,在佛教协会的协助下,政府有望研究出一套既适用于少林寺,又可推广至全国的处理方案。寺庙的日常运营确实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门票、香油钱等收入固然无可厚非,但资金来源应当是非营利的,关键在于财务必须保持透明。
© 版权声明
本站提供的内容仅作为个人学习、研究以及欣赏!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互联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