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1500年传奇历史与文化传承

图片[1]-少林寺1500年传奇历史与文化传承-春天资源分享网

在武侠的江湖之外,少林寺的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缓缓铺展在嵩山之巅,诉说着1500年的沧桑与传奇。这里,不仅寺庙巍峨,更因武学精妙而声名远播,素有“寺以武名,武以寺显”的美誉。近期,少林寺因释永信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然而,人们对于这座古刹的认知,大多还是停留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浪漫想象中。那么,真实的少林寺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呢?

**跋陀开山,禅宗扬帆**

2010年,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少林寺建筑群便是其中璀璨的明珠。据《魏书》等史料记载,一位来自西域天竺的高僧跋陀,因其道行高深,深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敬仰。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立少林寺,寺名“少林”,意为“少室之丛林”,意欲让跋陀在此安顿,一切所需均由官府供给。跋陀在少林寺传习的是小乘佛教,梵文名“希那衍那”,强调“我空法有”,重视修行与持戒,追求个人解脱,秉承着出世的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难以有效融合,因此未能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

而与之相对的大乘佛教,梵文名“摩诃衍那”,强调“我法俱空”,主张普渡众生,将出世与入世的理念完美结合。少林寺建立约三十年后,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来到嵩山,将大乘教派在此发扬光大。

**达摩面壁,一苇渡江**

达摩,菩提达摩的简称,相传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迦叶的嫡传徒孙,自迦叶传至达摩,共历二十八代。梁武帝萧衍久闻达摩大名,于大通元年(527年)将他迎入金陵,亲自接见。萧衍崇尚佛法,多次修建寺庙、抄写经卷、布施僧众,自认为功德无量。他得意地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何功德?”达摩却回答:“并无功德。”萧衍不悦,追问原因,达摩解释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意思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功夫,追求回报,对修成正果并无益处。梁武帝再问关于修行的问题,与达摩的观念也格格不入。此后,达摩悄然渡江北上,传说他无需舟楫,仅凭一根苇草,便踏波而过,成就了“一苇渡江”的千古佳话。嵩山少林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见证了达摩大师后半生的修行之旅。他在寺西北的五乳峰石洞中,面壁九年,潜心参悟佛理,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将心法精髓传授于弟子慧可和道育,此洞因而得名“达摩洞”。达摩圆寂三年后,北魏使臣宋云西行归来,竟在葱岭之地,目睹达摩大师手提一只鞋,孤身西行。宋云询问其去向,达摩淡然回应:“吾将西赴西天。”宋云将此事禀报魏孝明帝,帝命人启开达摩之墓,竟仅得一只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门前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正是对达摩一生功绩的精妙概括。

“正宗”一词,今人常用,其源起于禅宗对达摩所传嫡系宗派的尊称。达摩传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强调法即是心。慧可、僧璨、道信等数代传承后,第五代传人弘忍门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相传神秀曾在壁上题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而厨房做工的惠能,虽不识字,却以心传心,题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偈,恰如禅宗南北二派修持方式的鲜明对比,最终惠能之作得到弘忍认可,衣钵相传。唐代中期后,南宗成为禅宗正统,对宋明理学亦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禅宗在中土佛教的蓬勃发展,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地位更是坚如磐石。

拳棍之道,少林称雄;秘藏易筋经,武林共仰。在后世传说中,达摩不仅是禅宗的开创者,更是少林武学的奠基人。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武侠小说中,将达摩所著的易筋经描绘为少林派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神秘莫测,令武林人士向往不已。此设定并非金庸独创,清代小说中已将易筋经视为武功秘籍的代名词。如《儒林外史》中,秦中书介绍武林高手凤四老爹时,便称其“手底下实在有些讲究,而且一部《易筋经》记得烂熟。他若是发力,哪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实则,易筋经的内容在现代看来,不过是伸筋拔骨的运动,通过运气吐纳疏通经脉,与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气功无异。在岁月的长河中,关于“达摩创易筋经”的传说,宛如一抹神秘的光影,在少林寺的历史长廊中闪烁。相传,达摩祖师圆寂多年后,少林寺僧人在其面壁之处,挖掘出一铁盒,盒中竟蕴藏着《易筋经》与《洗髓经》这两部神秘秘籍。唐代名将李靖、南宋英雄牛皋,更是为《易筋经》挥毫泼墨,留下序文。然而,禅宗典籍中却鲜见其踪,这两部著作,似乎与道教之导引、吐纳之术更为贴近,其身影在宋代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已有“易髓”、“易筋”等词的先声。而《易筋经》中记载的“韦驮献杵”,其名号之定,竟是在唐初,而清代学者经过考据,认为这两部“秘籍”实为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之作,李靖、牛皋的序文亦出自其手。此说已为学界所公认。现代研究亦指出,尽管《易筋经》非少林寺首创,但其传入少林后,僧人修习此法,实为缓解打坐气滞血瘀之良方,与少林寺结下不解之缘。

少林寺,自其初创之日起,便历经兴衰,寺名更迭。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寺庙作为免除赋税、劳役的避风港,吸引了无数百姓出家,甚至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少林寺亦未能幸免于难,塔毁像融,经焚僧散。然而,周武帝死后,周静帝宇文衍下诏复行佛道二教,于大象二年重立少林寺,更名为“陟岵寺”,其名取自《诗经·魏风·陟岵》。隋朝建立后,少林寺得以恢复旧名,并赐予柏谷坞屯田百顷。隋朝末年,战火纷飞,少林寺僧与山贼发生冲突,塔院被焚,唯有跋陀遗身木塔岿然独存。在战乱年代,少林寺地处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保护寺产和僧人自卫,寺僧习武的传统由此而生。

少林拳法,在吸收民间多种技击术的基础上,融合禅宗心法,将武学与禅修合二为一,实现了借武悟道、身心同修的境界。其中,少林棍法更是享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的美誉。相较刀枪剑戟的锋利,木棍作为钝器,更适合佛门弟子使用。传说中,跋陀弟子僧稠以锡杖分开相斗之虎,亦可见少林棍术之渊源。河南巡抚程绍在观演武后,题诗赞曰:“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此诗不仅展现了少林棍法的精妙,更映照出少林寺武学之博大精深。唐风宋韵,元明清华章,千年古刹少林寺,屡建奇功,名扬四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如春风拂面,唤醒了无数少年的“武侠梦”。影片的灵感源自于少林寺周边流传千古的传奇——“十三棍僧救唐王”,主角觉远,便是这十三僧中的佼佼者。

“棍僧救李世民”虽为后世杜撰,但少林僧助唐军克敌,确有“翻城之功”。流传至今的《秦王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书》,疑似李世民亲笔,对唐武德四年(621年)协助唐军里应外合夺取轘州城、击败王世充的少林寺僧侣予以嘉奖:“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此相见”。其他史料亦佐证,立功的少林僧共有十三人,其中昙宗被封“大将军”,其余僧侣则淡泊名利,重返少林,唐朝廷赐予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后更特许少林寺训练五百僧兵。少林寺因此荣膺“天下第一名刹”,占地万亩、房屋五千间,规模宏大,为少林功夫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唐至明,少林寺凭借其武学优势,屡为国家效力。明代,少林僧以武抗敌的壮举,载入史册。正德年间,少林僧周友协助镇守山西、陕西边防,后又远征云南平叛,屡建奇功,被誉为“三奇和尚”。周友圆寂后,朝廷赐予“天下对手,教会武僧”的美誉。明代中后期,倭寇屡次侵扰东南沿海,少林僧被朝廷至少征调六次,不乏为国捐躯者。《僧兵首捷记》记载了嘉靖三十二年少林武僧天员等人在翁家港之战中英勇抗击倭寇的事迹:“贼先发矢,僧兵亦发矢。天员传令停射交锋,无极摧阵,呼伽蓝三声,大喊:杀!杀!长枪手奋勇前戮,贼舞刀乱砍,钩枪手随长枪而进,从隙钩贼之足,箭手发射,铁棍随钩枪而进,击死钩倒之贼,刀手继之。……贼大败,斩首四十余级。”《上海掌故丛书》中描述,少林僧以特制的铁棍为武器,长七尺、重三十斤,挥舞自如,令倭寇闻风丧胆。明代诗人袁宏道亦曾以诗赞颂:“头发遮眉白,归来五乳峰。梦中闻虏笑,定起看经慵。戒铁支为枕,衲衣挂在松。闲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一位年轻时驰骋疆场的少林武僧,虽年事已高,却铁杖随身,豪情依旧,令人敬佩。步入清廷,历经烽火狼烟的少林寺,昔日繁华不再,渐显荒凉之态,其在统治者心中的分量亦不及往昔。然而,即便如此,仍留下几位帝王足迹斑斑:

康熙帝挥毫泼墨,为少林寺题匾,墨香犹存;雍正帝颁旨修缮,耗银九千两,心意拳拳;乾隆帝御驾亲临,挥毫泼墨,诗篇连连。彼时,清廷严令禁止民间私自习武,少林功夫只得在暗夜中传承。

寺中千佛殿地面,四十八个足印磨出的“站桩坑”,犹如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寺僧们不畏清廷打压,坚持夜练功法的坚韧与毅力。随着少林功夫在民间秘密流传,清代诸多武术门派纷纷崛起,或溯源少林,或以少林为名,彰显门派地位,为后世武侠小说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www.uctravo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