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当地居民正与干旱进行一场激烈的抗争,致力于捍卫他们的“粮食宝库”。

图片[1]-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当地居民正与干旱进行一场激烈的抗争,致力于捍卫他们的“粮食宝库”。-春天资源分享网图片[2]-在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当地居民正与干旱进行一场激烈的抗争,致力于捍卫他们的“粮食宝库”。-春天资源分享网

豫南平原,这片承载着“中原粮仓”美誉的土地,近期却笼罩在罕见的旱魔阴影之下。庄稼地被烈日烤得干裂,田埂上的土块脆得如同粉末。59岁的村民王华,蹲在枯黄的玉米地旁,手中新购置的水管徒劳地伸向干涸的土地,眼前的景象,如同一把无情的利剑,刺痛着他的心。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今年河南的旱情,堪称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自7月起,长达三十日的酷热少雨,让驻马店成为河南旱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王华所在的遂平县玉山镇高竹元村,自5月开始便土地龟裂。为了确保种子能够发芽,王华不得不破例提前播种,紧接着便开始了漫长的浇水之旅。然而,之后的日子里,雨水却如约未至,玉米的生机迅速被扼杀。往年的这个时候,玉米早已长至齐腰之高,可今年6月,它们的高度却不足四十厘米,主干细弱,叶子稀疏。

7月,旱情愈发严重。河南省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驻马店的平均降水量仅为6.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6%。这个地跨豫南、豫中,淮河上游的支流孕育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驿城区沙河店镇崔楼村村民许生,去年贷款15万元承包了200亩地,却遭遇了“先旱后涝”的双重打击。去年春天,雨水同样稀少,小麦还没完全成熟便提前收割,产量减少了一半。他原本寄希望于今年夏天能够翻身,却不想又遭遇了春夏连旱。

许生回忆起,去年种麦子时贷了15万元,三年期限,如今连利息都难以偿还。家中最小的孩子还在上大学,一年的学费两三万元,小儿子还未成家,全家生计全靠这片土地。今年的收成眼看就要泡汤,200亩玉米地已有百亩枯死,剩下的,“收成可能连成本都不够。”

为了抗旱,王华花费3000元购买了一台抽水泵和水管。他和妻子商议着,优先保证离水井近的玉米得以存活。水源主要来自村里的六口老井,深达十几米。抽水、引水、浇水,一亩地浇透大约需要6个小时,电费就得20多元。电费从去年的五毛五涨到八毛一度,“到现在光用电就投入了一千多块。”

王华记得,轮到自己浇水时,气温一度攀升至40℃,他只能泼水降温,即便疲惫不堪,也只得咬牙坚持,否则这些玉米就真的完了。到目前为止,土地已经浇了四遍,二十亩地也只保住了一半。水井也“支撑”不下去了,二十天前,村里两口井已经抽不上水。家里的自来水也成了奢侈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已降至11.87米,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57米。一些地方出现机井出水量减少甚至不出水的情况。应对旱魔的战斗已在驻马店及其他灾情严重的区域全面打响。政府果断开启水库闸门,全省9.49亿立方米的生命之水,沿着蜿蜒的干渠,潺潺流向干涸的农田。与此同时,周口、驻马店两市纷纷伸出援手,通过财政补贴等举措,挖掘应急井1.29万眼。去年精心整治的11.76万公里沟渠,如今成为抵御旱魔的坚实屏障,水泵沿着河岸一字排开,将清泉输送到沟渠网络。

高竹园村村支书高永喜,成了家中的“空中飞人”。除了守护着那六口老井,八年前开挖的一百多眼机井,是村里6000亩耕地的生命线。他组织村干部,对每一眼机井都进行细致排查,“绝不能让机井出丝毫问题。”如今,全村95%的玉米地已接受了三次灌溉,剩余5%的耕地也灌溉了两次以上。

7月底,村里迎来了一笔5000元的抗旱资金,这笔钱主要用于修复机井、水泵,以及租赁维修设备。为了解决水井拥堵的难题,高永喜在村里积极宣传,鼓励村民在偏远、井网覆盖不足的区域自行打井,并承诺提供补贴。“但打一口井却需近万元投入。”对村民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转机终于在8月5日降临。当地普降了一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及时雨,多少缓解了旱情,“这雨可以撑上两三天。”王华说。据河南气象部门预测,8月6日至7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将迎来阵雨、雷阵雨,雨量分布不均,黄河以南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大雨或暴雨。

然而,气象部门也提醒,需警惕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防范旱涝形势的急剧转换。预计整个8月,河南全省降水将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南部旱情可能持续或加剧。

在这场与干旱的抗争中,农民们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尽管困难重重,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上,期盼旱情能够缓解,期盼丰收的季节早日到来。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www.uctravo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