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推行的关税政策延续,我国对美蔬菜出口遭受了明显的阻碍。这一贸易障碍促使原本面向美国市场的众多中国蔬菜出口转而涌入日本市场,从而引发了日本蔬菜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蔬菜进口量同比增长了37%,特别是大白菜、洋葱、胡萝卜等类别的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供应的突然增加,导致日本蔬菜市场价格显著下降。据东京中央批发市场的交易记录显示,部分中国产蔬菜的批发价格已降至近五年的最低水平。
东亚农产品贸易版图正因贸易战的连锁效应而经历变革。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实施的多批次关税中,农产品一直受到集中打击。尽管拜登政府上任后对某些商品实施了关税豁免,但蔬菜类产品却未被纳入豁免范围。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国蔬菜的出口金额比关税战之前减少了52%。这些原本的产能现在必须寻找新的出口途径。鉴于日本地理位置相邻,且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转口贸易的理想选择。不过,这种被迫的市场调整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多方面的连锁效应。
价格下跌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复杂动因。首先,随着中国蔬菜种植业的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优势,如山东、云南等主要产区通过集约化生产,有效控制了单位成本。在出口受到阻碍的情况下,生产者倾向于以边际成本价格出口,以避免仓储损耗,这种“清仓式”出口策略直接导致了离岸价格的下降。
其次,日本进口商利用供应过剩的机会,集体压低采购价格。据神户港的贸易商透露,目前中国产大白菜的到岸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供应商普遍接受远期信用证结算。此外,日本政府为保护本国农户,对中国蔬菜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所放宽,检疫通关效率的提高间接降低了进口成本。
对于日本普通家庭来说,这种价格变动无疑带来了意外的喜悦。在长期的通缩环境中,2025年日本新鲜食品价格指数在本季度罕见地环比下降了3.2%。大阪的居民山田由纪表示,中国产白菜现在每颗只需198日元,仅为国产价格的三分之一,非常适合做渍物。超市经营者也指出,低价进口蔬菜显著促进了销售,一些门店甚至出现了日售罄的情况。然而,与此同时,日本本土的农业从业者正面临巨大的压力。长野县蔬菜合作社的报表显示,会员农户6月的平均收入同比减少了28%,已有一些小规模经营者开始转向种植经济作物。
美国农业部最新的预测表明,至少在2026年前,不会调整对中国农产品的关税政策。而中国农业农村部的产能监测显示,主要蔬菜品种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日本智库“农政研究所”通过模拟计算预测,如果当前趋势持续,到2026年,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可能从目前的18%增长到25%。这可能会迫使日本农业加快结构性改革,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应对美国农产品冲击时的情形。